首页>新闻信息>媒体聚焦
北京日报:筑城未来
时间:2017-11-08
【 字体:

筑城未来
来源: 北京日报 2017年10月25日

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副中心下雨了,很大。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1项目部一间会议室内,气氛凝重,甚至有些压抑。两次担纲建设市委大楼的项目经理宁卫东,眼睛就没离开窗外穿成线一般的雨滴。“施工区排水不畅,今明两天如果雨大,地面就会积水,各施工区提前想好法子,决不能耽误了工期!”
    后面的内容,已经没人记得住了,因为这个有些“霸道”的项目经理最在乎的,除了质量就是速度。因为,建设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宁卫东说,保工期,他“压力山大”。
    A1工程是一个建设项目的代号,是北京市行政机构东迁后市委办公区。在别人眼里,能上A1是光荣,而在宁卫东和他的青年突击队员眼里,通向光明之路充满荆棘。
    初到建设现场,重度液化的地质条件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高压塔改移、打工程桩……做好施工准备后,我们已经从第一个进驻现场的团队,变成了最后一个开工的项目。”
    “出师不利”,甚至有可能延误工期,宁卫东急了。
    于是,17台塔吊同时开动;正常只需3000人的施工区,最多时上了6300多人;所有岗位都是“双班”,项目的几个主要负责人干脆连轴转……运河东大街南侧的A1工地,在上一个冬季里,昼夜不停地加紧施工抢进度。
    为抢回进度,A1项目常务副经理胡宪章连续3个月没回家。“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施工最紧张时,连续穿梭在不同工地间的他,不慎摔断了左臂。打上石膏,胡宪章剪断了毛衣袖子,把伤臂直接插进抗寒棉服袖管里,转身又回了工地。“这样子到家,媳妇肯定不让我再回工地啦。现在正缺人,我不能走。”
    从2016年10月14日下第一根钢筋开始,到2017年1月14日完成主楼结构封顶,宁卫东青年突击队用时仅92天,而且大部分时间是施工最困难的冬季。A1主楼,这个行政办公区里最大的工作面,最快时四天起一层。按单位面积计算,这个新创造的“副中心速度”已远超当年的“深圳速度”。
    追工期,有“人海”可依,而破难点就靠智慧了。
    A1工程最大的亮点就是巨大的斜屋顶。而这个有着41°斜度、高低落差十几米的大屋顶,又恰是施工的难点。这么大的落差,混凝土输送泵完全用不上,只能用最原始办法——用塔吊一斗灰一斗灰地不间断吊到作业面。
    “一斗是0.3立方米,浇筑一段要吊600多斗,6000多平方米的大屋顶,几个塔吊司机得三天三夜连续作业。”宁卫东说,在41°的坡面上浇筑混凝土,要又快又准。“慢了,混凝土凝固不均匀;不匀,后期就得返工补救。”
    控变化、少补救,宁卫东说,他想出的妙招其实是个“笨招”,就是超前谋划。
    今年2月下旬,尚未完全复工,项目部就召开了施工生产调度会。“我就安排了一项工作,把A1主楼前的下凹通道改为上拱形道路,用一个月时间完成施工区平面布置调整。”
    很多人不解,认为这是在“瞎折腾”。可一个月后,他们都向宁卫东竖起了大拇指。“平面布局调整、保持道路循环畅通,为下一阶段施工创造了绝佳的便利条件。”
    主体结构施工刚完成,宁卫东就和突击队员一遍遍地绕楼查看。几天下来,施工图上标注了70多处主体结构与幕墙安装的冲突点和解决方案。幕墙施工队伍进驻时惊喜地发现,所有的施工基础条件细节都堪称完美,施工速度大大加快。
    “幕墙还没开装,宁卫东的思路又转到机电安装上了。”A1项目党支部副书记王首娟说,从6月开始,宁卫东用两个月时间,将30余万平方米、数千间房间的工地都按时间进度标上了标记,几千人同时施工都有章可依,丝毫不乱。
    不只A1工程,将分别作为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机关办公区的A2、A3、A4工程和B组团工程,在数万建设者的拼搏中都在如期推进。行政办公区工程办负责人说,目前的工期进度,可确保实现市级机关年底启动搬迁,履行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文/本报记者 王东亮 摄/本报记者 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