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信息>媒体聚焦
北京日报:延庆深山中凿出冬奥“冰雪新天地”
时间:2018-05-30
【 字体:

在海拔2175米的作业面上,闪现着2000多名工人的身影——

延庆深山中凿出冬奥“冰雪新天地”

来源:北京日报  2018年05月26日

 

本报记者 潘福达

如果用一个场景来形容北京将如何举办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您会想到哪儿?

“是我们这儿!”在延庆小海坨山南麓、海拔2175米的作业面上,2000多名施工人员的脸早已被紫外线烙成黑红,又被凌厉山风划出一道道纹路。但说起这话,他们的每一寸肌肉、每一条皱纹都洋溢出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

这里是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所在地,他们在这里扎根,为北京冬奥会开出一片“冰雪新天地”。

初夏的小海坨,山风呼啸而过,阳光炽热火辣。刀削一般的峭壁之上,一条“之”字形的施工便道折转攀援,一路通向最高处海拔2175米的山顶作业面。

因为赛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地形陡峻,这条便道只开出了两三个人并肩通过的宽度。施工人员上下山只能“腿儿”着。

“对我们来说,冬奥赛区施工最关键的就是环保——要想进场施工,就得先用脚步丈量深山。”项目建设方、北控京奥集团总经理罗进晃了晃手机。手机上的计步软件显示,才刚到下午,他已经走了两万步、爬高200层。

这里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它依托小海坨山天然山形,共规划建设7条雪道,全长21公里,落差约900米。冬奥会赛时,这里将举行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等11个项目的比赛;建成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雪道将是国内最高等级的高山滑雪赛道。按照工期计划,年底前,高山滑雪中心将完成总工程量50%,明年年底达到测试赛要求。

从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开始,很多市民都记住了延庆赛区赛道的模样:一条条赛道如蜿蜒长龙穿行山间,挥洒自如。然而站在小海坨山的最高峰,记者只能看到如珍珠般点缀山间的银白反光,丝毫没有往常建设工地铺开大干的场景。

可按照工期,延庆赛区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这是怎么回事?

“建设必须与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同步推进,严格落实节能环保标准。”罗进看向远方,眼中满是珍惜。

层峦叠嶂的深山几乎将2000多名工人的身影吞没。在海拔1480米、坡度近30度的高山速降赛道工地上,“银白反光”露出真容——原来是白色吨袋。吨袋中装满“表土剥离”的土壤。在垂直护坡一侧,6名全副武装的工人如蜘蛛人般在做边坡防护,铺上土工布和防尘网。

所谓“表土剥离”,是将施工现场所有的施工面表土剥离,随后编号、保存。待完工后再将全部原土覆盖、原貌修复,确保土壤不因建设而流失,生态不因施工而改变。正和工人一起确认防护的施工方城建集团高山滑雪中心一标项目工程部副部长郑帅对此非常上心。他走遍了项目上每一寸土地,就为了最大限度留住水土。

这些土壤是工人们一锹锹挖出来、一镐镐凿下来的。中交隧道工程局项目二标段负责人付召坤感慨最大难关已过——去年冬天零下20多摄氏度,汗水直接在脸上结成冰,就算一个壮汉一天也只能挖出一吨袋的土

为什么不用更大的机器?也是为了这座山考虑。几个月中,山东省经纬测绘勘察院项目经理梁爽扛着几十斤的全站仪,在山间走了上百个来回。山上罡风凛冽,他却能扎稳,测绘出的索道数据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在崇山峻岭上搞勘测,市勘察设计研究院项目经理高光亮戴上护膝每天至少爬两趟山。通过他们采集的地质数据,再加上高科技技术三维立体建模,工地现场能实现“立体化”和“可视化”,为下一步施工提供详尽分析建议。

再回小海坨山最高峰,头顶云卷云舒,山谷苍翠、鸟叫虫鸣,俯瞰工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已初露容颜,沿路工人施工正酣,“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的承诺,正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中一步步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