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返回>
44年古建情
2015-07-22

漫步颐和园的长廊,总有看不完的彩绘故事,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等跃然廊柱枋心间,每一位到过颐和园的游客都会想这些栩栩如生的杰作出自谁人之手?
秦书林,作为中国古典建筑彩画的传承者,颐和园听鹂馆、知春亭、詹宁堂、大戏台等知名油画工程都由他来主持,仅长廊里有他的落墨山水50余幅。
谈起职业道路,秦书林回忆说,在琉璃厂附近长大,从小喜欢画画,经常跑到荣宝斋临摹,特别喜欢齐白石和徐飞鸿的中国画。他还清晰的记着,少时就会到动物园里写生,自小练就的绘画基础为此后从事古建油漆彩画事业打下了基础。
“三年一油工,十年一画工”是行里的一句老话,要想成为一名彩画师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就能有所成就的,谈起自己成为彩画师的经历,秦书林简单地归纳为“灵气、悟性、勤奋”。
1971年,16岁的秦书林进入园林古建公司工作,做了一年油工。老师父们看他有绘画基础,就让他学习油漆彩画。扎谱子、刷色、箍头图案、卡子、回纹、连珠,秦书林边记数不清的专业名词,边刻苦练习绘画。起初,他只是在纸上画,每天练习到凌晨时分,又是一年半过去,56岁老先生李福昌看着在秦书林在纸上的绘画说了句,可以上画工,于是秦书林的颐和园不起眼的地方留下了平生第一幅苏式彩画作品。
在琉璃厂和荣宝斋长大的秦书林无疑具有成为优秀彩画师的灵气和悟性,更有坚韧的品格。学习彩画一年多的时间,就可以与老师父们一道在颐和园雕梁画栋,秦书林是油漆彩画界第一位做到的。
1978年11月至1979年9月,颐和园最后一次大修缮由古建公司承担,30多位彩画师在长廊上绘制了一千多幅苏式彩画。年轻的秦书林带领一个班16名彩画师,完成了长廊一半的油漆彩画绘制任务,他自己留下了50余幅彩画作品。
秦书林的彩画作品主要集中在1974年到1987年间,13年间,他的作品出现在北京在天坛、地坛,北海小西天,广东阳江宋城等地。1984年,他代表古建公司参加了在英国利物浦举行的24国园林比赛,以中式园林作品荣获三项金奖。1987年,在英国曼彻斯特,他用龙草和熙做法,在两柱三楼的唐人街牌楼绘制了彩画。
1987年后,秦书林走上了古建工程管理岗位,需要管理包括瓦木油画石五大工种在内的所有古建要素。“要想完美地修复古典建筑,必须从历史入手,研究历史和人文背景,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尽最大程度保存原有的工艺。”秦书林在修复入场之前要普查工程情况,查看瓦木的损耗,彩画风格等,还要考察当地的雕刻年代,居住人的身份,经过考究后才能动工修复。
“修旧如旧,以传统材料和工艺修缮古典建筑是惯常做法,但在彩画师和原材料奇缺的年代,传统工艺和创新工艺相结合成为主流,颐和园长廊彩画就是典型代表,37年过去,99%的彩画依然光彩夺目。”秦书林创新思维从颐和园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身为油饰和彩画双料专家,秦书林的古建工程建设中的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去年APEC峰会水立方会议期间,以他油饰创新的蜂蜡技术制作了花架,体现出质感和自然风格。在青岛北京园,他根据当地的气候温度,创新应用木蜡油工艺,制作出12根色泽金黄的仿真楠木柱,木质50年不变。
今年夏天,火炉武汉闷热异常。秦书林带领着工程部职工正在加紧建设世界园林博览会北京园。
北京园由一个开间五间的二层阁、三个垂花门和40间的圆形环廊组成。“二层阁借鉴颐和园谐趣园特色,因为武汉潮湿,一层没有用木结构,我们创新采用了混凝土结构,二层为全木结构,这样既可保证建筑的质量,又充分表现出北京古典建筑的风味。”秦书林和张民光两位油漆彩画传承者,在二层阁上画了草船借箭的苏式包袱画。
垂花门是北海阅古楼的建筑风格,40间圆形环廊则借鉴了颐和园273间长廊形制。所有建筑的雕刻大板都在是北京加工好,再运送到武汉。武汉阳光将秦书林晒得黝黑,武汉的炎热又让这位60岁的古建专家消瘦了不少。
传承技艺,创新工艺,秦书林这一代彩画师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着古典建筑风貌,然而以后的人们还能见到真正的中国古典建筑吗?“彩画传承断代,传统原料消失,保持原状原工艺几乎不可能。”秦书林忧虑道。
44年了,跟他一起工作及比他后来的人,都去开工作室或者当画家去了,唯有他在坚守。秦书林是怀旧的人,北京的皇家园林是一块画布,他经常怀念在这块画布上舞墨弄彩的日子。上图为秦书林(左一)1987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唐人街牌楼绘制彩画。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