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文化>城建文化动态
海坨山上的北京之秋
时间:2019-10-30
【 字体:

深秋的北京,凉风中的暖阳渲染了新的色调。

北京之北的海坨山上,枯枝伴落叶,秋草随风摇,让此地更多了些苍茫质感。

从山下出发前往海坨山,进入山区后第一个醒目的建筑就是城建施工的高架桥墩,一根根水泥柱子如长腿跨山而立,直插云端,脖子需要后仰成直角才能看到最上面连接的路面。近处的高架、远处隐约的山间平台,延绵的盘山路上像标兵一样不时出现的挖掘机,穿梭在山间大功率矿山运输车和水泥罐车,绘制成一幅城建集团拼搏金秋的作战图,如《流浪地球》电影里“饱和式救援”的宏大场面。

只能容纳两辆车交错而过的盘山路上正在开挖上下贯通的半米宽的排水沟,道路已经变成松散的砂石堆,过两辆车就需要旁边的挖掘机伸出铁斗帮忙拢一拢后再过车。给我们开车的是名退伍2年的憨实小伙子,他紧抿着唇,配合方向盘与山路叫着劲,四驱车以不断托底儿式的颠簸摇晃着向山上爬。走过一段略平的路时,他会指着紧贴路边往山壁上正用装满土的绿袋子堆砌的工人说,这叫绿色生态袋,里面是按比例拌好的土、营养层和草籽,码放整齐后固定、浇水,就会长成草坡;车穿出云雾驶在云海之上时,他又指着另一侧悬崖边的一大片枯黄色说,这是前几天刚铺好的植物纤维毯。

一路穿云越障,到达山顶已经16:30,山顶的抢工正在夕阳的映照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园林集团与亚泰公司配合的默契时时体现,山顶作业面小,上山的车都依陡坡一字连接排开,在与工程车交错时,彼进我退,穿插有序,竟然无需指挥。

园林集团项目管理团队共有6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还包括两个见人就往后躲的女孩子。项目经理姚琪35岁,是团队年龄最大的,这是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负责的项目。高山生态恢复和赛道边坡修复,是园林集团初次尝试的项目,虽然有怀柔沙坑治理和高速路护坡修复养护的先例和经验,但能用到海坨山的经验实在太少了。高海拔、山区极端气候、地质条件恶劣、土壤贫瘠、施工区域陡峭都是事实,园林集团接到任务后,经过技术科研团队多方面认证,因地制宜地提出边坡喷播草籽覆盖植物纤维毯,固定土方后使用绿色生态袋等方法。

小团队大精神,姚琪在介绍项目情况时,没有一句提及项目面临的困难,全都是直面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他指着最陡的一侧说,这是已经完成的边坡,为了保障安全,每两名施工人员一组,一人在坡上指挥并负责传料,一人在坡下干活,每个人都佩戴五点式安全带和两根安全绳固定,就像悬崖上的蜘蛛侠。姚琪说,因为这里手机没有信号,做事可以超级专注,他们仅用7天就完成了倾斜65度以上边坡6000平方米的修复,另一段路上看到的是10000多平方米,用了10天。我鼓起勇气与他一起往下看,云雾半缭绕着的陡坡看起来基本就是垂直的,草皮已经是深秋的绿褐色,与远处的草色连成一整片,没有任何差别。

提起在山顶作业时怎么吃饭的问题,姚琪调侃地答道,我们已经养成一天吃两顿饭的习惯,天亮前吃完早饭上山,每人装两壶热水,带点干粮,因为山路没有灯光,所以天黑前下山,再吃晚饭。当谈到孩子时姚琪的眼圈儿红了,他说五月初上山后,就回过一次家,孩子今年5岁半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带孩子坐索道上来看看世界顶级的雪道和冬奥会。

暮色苍茫时,我们开始下山,云海之上的红日不时透过车窗映入我的眼帘,已经不刺眼,我的眼却是潮湿的,心被塞得满满的。车刚开出不远天就黑了,车灯打出前面不远的距离,我却感觉不到黑,眼前一直是这群可爱的年轻人。他们做最艰苦的绿化工作,有着最动人的笑容,他们与兄弟单位的同事们一起紧密工作,都是一群站在彩云之上的城建战士。

站在海坨山的彩云之上,秋风拂面,让我更加觉得置身于云海中的美,是奉献之美、奋斗之美、拼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