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信息>企业动态
创新助力槐房速度
时间:2015-01-07
【 字体:

本报讯 新年伊始的北京,北风时不时在平坦庞大的槐房再生水厂工程工地上刮过,寒冷侵袭中,2000多名施工人员依然忘我地忙碌着,470亩的建设用地上,一片火热的施工场面。

面积达16.33万平方米的基坑,是集团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工程基坑,足以装下23个标准足球场。220万方的土方工程量也在集团历史上名列前茅,2014年8月25日正式开工以来,土木工程总承包部水务部项目团队已经完成了近210万方土方。

“每天有2000多车次运输车将挖出的土方运出现场,另有数百吨钢材运进现场。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和交通运输安全,我们的BIM应用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槐房再生水厂项目部经理助理马乐说。

集团在工程现场设立了BIM团队,BIM平台模拟施工中,解决了396公里各类管线与混凝土结构的碰撞问题,工程量统计、施工人员调配、现场施工管理、安全质量管理及23台塔吊试验都在平台上得以实现。

“因为APEC会议和雾霾天停工10多天,基坑中间的电线杆去年11月2日才拆除,影响了生物池施工,我们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在初沉池南边新修了一条道路,将地泵改为天泵,可以保证1月底北侧结构封顶。”土木部副经理兼项目部经理刘奎生说。

基础抗拔桩共有16000根,2014年11月26日开始抗拔桩施工,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9000多根,今年2月16日将完成全部基础抗拔桩施工。为了提高抗拔桩的施工效率,项目部制定了奖罚制度,钻机队每天多打一根桩奖励50元,钻机队两台钻机开足马力,创出了一天完成404根的“槐房速度”。

四支结构施工队和两支土方施工队互相比拼安全、质量、进度和文明施工,7台塔吊、13台发电机昼夜运行,掀起了你追我赶的高潮。北侧的初沉池、清水池、粗格栅和细格栅共10万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了70%,中间的MBR生物池垫层已经完成了28020平方米。

今年8月结构就要全面封顶,工期非常紧张。项目部从上海请来中国著名裂缝学专家王铁梦教授,将普通施工工序改为跳仓法施工,既避免了混凝土出现裂缝,又节省了时间。因为各类池体规则不一,体量巨大,项目采用铝合金模板,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在现场加工,轻便的铝合金模板易于操作,混凝土外观更美观。

槐房再生水厂工程是亚洲最大的全封闭式再生水厂,因其超大的污水处理量和对北京环保的贡献,被誉为水务工程界的“鸟巢”。

“依托BIM平台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施工团队,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将不断创新技术,创新管理,以创新来推进工程建设、提升项目管理、培养更多的人才。”刘奎生不惧挑战,剑指春节后的施工最高潮。那个时候,工地将竖起23台塔吊,生物池进入到全面施工阶段,水处理区和泥处理区施工陆续展开,7000多名施工人员将开始大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