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科学城毗邻北京著名景区雁栖湖,与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构成“三城一区”,形成世界级科技创新承载区,为高质量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由集团建筑部承建的城市客厅 B 项目,坐落于怀柔科学城起步区核心地带,规划用地达10.57万平方米,以36.36万平方米的恢弘体量,构筑起一座面向全球的科创高地。这里,既是国内外科学家的国际化公共服务枢纽、对外展示前沿科技的示范窗口,更是驱动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发展的活力引擎。
开局破题 创新工艺引领高品质起步
2021年10月初,项目团队进驻这片热土,开启了一段气势恢宏的建造历程。仅用15天,1.5万平方米的高标准临时设施便拔地而起。项目团队以做“全”前期策划为核心,严格执行“临建先行、功能前置”的保障准则,实现了“进场即大干”的铁军速度,物资保障同步跟进完善,为项目高质量推进施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基坑施工阶段,项目团队遭遇了一大难题: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局部集水坑和电梯基坑持续渗水。传统管井降水方案虽能治水,但105口降水井、35天工期以及高昂的成本,让工程推进一度陷入困境。
“常规方案虽合规,但甲方投资效益仍有提升空间!”设计例会上,项目经理李逢军的发言掷地有声。
为此,技术团队迅速转换思路,反复深入工程现场探寻解决办法。当时气候已转冷,空旷的施工场地四面透风,技术团队顶着凛冽的北风,通过“模型演推”,循序渐进找方法,集思广益做方案,不到两周便研发出“下沉钢箱快速止水”的创新工艺。
该工艺将 10毫米厚的钢板焊接成型,为集水坑量身定制“防水铠甲”,同时用外侧布设槽的钢骨架增强抗变形能力,U型锚固筋有效实现钢箱与混凝土的永久嵌合,确保钢箱沉水而不上浮。
针对砂砾层的透水特性,技术人员将钢箱高度精准控制在超出水位线150毫米,既形成可靠的止水屏障,又避免材料冗余。在此基础上,每个集水坑仅用两到三天即可完成封堵,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12倍,直接降低造价千余万元。
从被动执行到主动优化,从解决渗水问题到创造综合效益,项目团队大胆应用创新技术,实现了质量管控与成本控制的双重突破。
数字驱动 BIM 技术激活建造效能
城市客厅B项目包含26个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超36万平方米,其中N6科技服务中心项目是整体工程中造型最特殊的一个。
“节节竹林生 细雨润无声”,前期设计阶段,这一自然唯美的意象为项目团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175根古铜色铝制型材装饰条,最大单根长度17.9米,以动态韵律排布于玻璃幕墙表面…… 这种突破常规的设计理念,营造出竹影摇曳、雨丝垂落的诗意效果。
极具设计感的视觉效果,也带来了诸多施工难题:异形构件空间定位难、超长金属线条垂直度控制严、多角度视觉效果协调复杂等,让项目团队一时间寸步难行。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硬骨头我们一定啃下来!”项目总工苟金瑞的表态鼓舞了众人。
面对挑战,项目团队开启新一轮技术攻关,应用 BIM 技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构建起贯穿设计、加工、施工全流程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深化设计阶段,技术人员对装饰线条进行多次参数化建模迭代,通过变换规格尺寸与错落形式,将静态直线构件转化为可随视角变换的动态装饰元素,同时完成幕墙结构性能的数字化验证。
进入实施阶段后,BIM 模型如同精准的数字导航,工厂依据三维坐标图纸进行毫米级误差的智能加工,现场施工人员借助定位设备辅助安装,使模型数据与实体建筑无缝对接,超长装饰条的安装垂直度稳定控制在5毫米以内。这一精妙设计不仅将工艺建造效率提升60%,还实现了175根长型装饰条98.5%的一次验收合格率。
同样,在N34酒店建造过程中,面对960块单元体板块的综合排布,项目团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攻关能力。最大板块尺寸达(2755+2300)×4550毫米,相当于一台小轿车的长度,且面临单元体板块尺寸大、数量多、安装精度高、误差易叠加放大等难题,一旦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后续板块拼接安装。此外,装饰翼突出玻璃 850毫米,导致安装困难,不易保证施工质量。
面对困境,项目团队抽丝剥茧,从细节出发,运用BIM模型技术,像绣花一样为每块幕墙构件加入ID编号、尺寸、加工单、图纸号、组装号、安装定位号等信息,定制出专属的“身份证”信息,这一创新的技术应用,为后期工厂的精细化加工提供了最大便利,确保构件误差不超过一粒米的厚度。
“我们成功了!” 历经一个月技术攻关,项目团队完成又一项技术革新!
当加工好的各类构件运至施工现场后,技术人员像拼接积木一样“对号入座”,拼装速度大幅提升,硬是抢回20天工期,为项目节省安装费用百万元!
生态聚合 功能协同构建科创生态体
2025年4月26日,晨光划破墨色夜空,京加路以东鳞次栉比的建筑群恢弘壮观。历经4年多施工建设,36万平方米的城市客厅B项目惊艳亮相。
这座承载科研创新综合服务使命的高品质城市客厅,以四大标段阶梯式突破的智慧建造模式,成功克服工程规模大、单体建筑多、机电系统复杂等重重挑战,最终实现 “高品质、高效率、零事故、零投诉”的建设目标。
工程建设以“蜿蜒绿脊”为核心理念,一条生态廊道贯穿南北,26个建筑单体各具特色。南部区域规划为可扩展式实验室集群,建成投用后,将为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提供研发、存储、行政管理等空间;中部打造集办事服务大厅、产权交易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服务中心,配套孵化办公、联合办公及商务酒店;北部区域配置196套国际专家公寓及托幼、医疗等配套;中央下沉广场通过绿色连廊无缝衔接南北地块,实现 “科研—生活—服务” 10分钟步行生活圈。
这条蜿蜒的绿色动线,凭借多元的功能承载与创新设计,匠心打造怀柔科学城技术创新策源地。主体项目立足百年科学城发展需求,聚焦细胞治疗、脑科学等生命科学领域,规划15.7万平方米专业化产业空间,精准匹配科研机构及科学家的生活服务诉求。
标杆引领 智慧管理铸就行业典范
建造如此庞大的综合建筑群,数字化赋能成为提升项目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工程建设的浪潮中,城市客厅 B 项目积极顺应趋势,通过建设智慧展厅,搭建“BIM+智慧建造”管理系统,实现了施工现场管理的全面革新。
智慧展厅化身“项目指挥中枢”,拥有电子沙盘及风控系统两大支柱。电子沙盘实时呈现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将施工进度、材料流向等数据转化为动态可视化图表。管理人员通过屏幕即可“透视”建筑内部结构,同步查看16个作业面的实时画面,实现“一屏观全域,决策有依据”。风控系统如同工地“健康监测仪”,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风险点进行管控,做到快速响应、及时处置。
集成进度、质量、安全等10大模块的BIM +智慧工地管理系统,运用IOT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BIM 等多项前沿科技,通过摄像头、末端传感器等先进设备,实时采集人员考勤、机械工时、材料消耗等细分数据,经系统精准分析后导出相应数据图表。管理人员通过系统数据追踪整改闭环,实现高效管控、运筹帷幄,进一步提升管理指令传递效率,缩短问题处理周期,助力项目实现生产提效、管理有序、成本节约、风险可控。
北京市建设工程BIM应用一等奖的殊荣,印证了这项实践从技术突破到管理创新的双重价值。城市客厅 B 项目以精细化管理、创新技术和严谨安全标准,为行业树立又一标杆。项目建设期间,累计接待观摩学习交流团队10余次,赢得业内同行高度认可,于2022年入选北京市安全质量及智慧管理标杆观摩工地,同步荣获北京市建设工程智慧工地技术应用评价 “AA级成果”。
四大标段的协同推进,彰显了系统化工程的智慧管理成果:北区12.97万平方米建筑群于2023年12月15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以卓越品质斩获结构长城杯金奖;南区 17.99万平方米科研楼宇亦获结构长城杯金奖,2024年5月31日完成10栋建筑的竣工验收;2024年12月19日完成119米立体通道工程的竣工验收;收官之作B北公寓 5.4万平方米建筑群,依托前期竣工标段在施工流程优化、资源调配及技术难题攻克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实现高效建造。
这场跨越四年的建设征程,期间开展跨专业协同专题会议100余场,应用创新建造技术7项,形成21项国家专利技术集群。项目团队以钉钉子精神追求高效、务求实效,高标准推进工程建设,精心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最终以四大标段100%按期交付、双金奖项加冕的成绩,在政府、业主及集团公司的多维监督下,打造出超大型综合体高效建造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