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资讯>城建设计
“城建经验”为首都城市更新注入活力
时间:2024-05-08
【 字体: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和国家对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近年来,北京开始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作为集团九大产业板块的中坚力量,城建设计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积极助力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全产业链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人才高地优势,在城市更新领域积极布局,深耕细作,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科技攻关,高标准完成大量城市更新项目,为推进北京高质量发展贡献城建设计力量。

老建筑“美颜提质”焕发新动能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北京拥有不同时期的各类建筑,但随着使用年限的不断增长,大量建筑呈现出“老龄化”现象,无法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需要。实施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对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发展动能,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城建设计充分发挥旗下专业团队在装配式建筑与内装工业化、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BIM 设计等核心技术优势,在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亦庄开发区等城市核心区域打造多项标杆工程,助力探索城市更新“北京模式”。

设计发展集团总部位于首都核心区西二环,原总部办公楼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持续使用至2017年,老旧建筑面临着结构安全隐患,空间模式无法适应新发展,以及视觉形象和城市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在总部办公楼更新改造中,城建设计充分吸收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广泛应用绿色节能技术,推动办公场所人性化、智能化。

改造中高度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将北京西护城河以地下盖板河的形式得到完整延续,赓续了首都文脉。以红色陶土砖外立面为建筑基色,在彰显企业厚重历史的同时,传承了古都风貌。建筑内部结构由原来的小开间体系,改造为更适应现代办公的大开间体系,释放出更多公共空间,打造出健身房、多功能厅、咖啡厅、展厅、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等功能空间。

实现建筑结构优化的同时,对建筑设备系统整体更新升级,设置智能运维平台,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实现了建筑在节能、舒适、健康方面的智能化应用。员工使用手机APP即可进行健身、借阅、停车、购物、会议预约,智慧办公无处不在。

项目建成后,被誉为“UCD美术馆”,置身其中,无处不在的精妙艺术呈现,充分彰显了城建设计的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该项目也成为著名网红打卡地,变身为北京西二环一道靓丽风景线。

项目连续斩获2022年全球未来设计大奖金奖、2022年美国MUSE Award缪斯银奖,在国际舞台彰显出中国设计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智慧和力量。
2022年,由城建设计打造的西城区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荣获首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优秀案例奖。昔日的“动物园批发市场”在设计师的巧手装扮下,蜕变为金融科技中心,实现重生。

近年来,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的推进,昔日的“动批”区域被定位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示范中心,肩负着区域产业转型的历史重任。项目改造面临装修老旧、设备管线老化、以及无法满足新型办公空间对智能化、服务设施配套等难题。

城建设计以“经济合理、绿色低碳、智能高效”为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建筑首层公交枢纽和地铁换乘功能,采用减震降噪技术,改善结构减震性能的同时,大范围减少了常规构件的加固工程量,节省了工程投资。主体结构外围的幕墙和保温进行了节能改造设计,让老建筑穿上绿色新衣。办公空间改造中,加强节能低碳设计,通廊实现了最大面积的自然采光,在建筑屋顶采用花园式设计,进一步融入自然。公共区域设置咖啡厅、休闲区、集中展示区等共享交互空间,全楼采用5G智能办公系统,为客户提供舒适的智慧办公体验。

从昔日“老动批”到今日“新金科”,通过“腾笼换鸟”盘活资源,“金科新区”吸引众多金融科技企业聚集,激发了发展新动力,城建设计助力西城区打造出城市更新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万科时代中心位于北京繁华的朝阳区十里堡,由原西单商场改建而成。改造前由于使用年限较长,经营策略等问题,商场老旧萧条。项目改造中通过深化BIM设计,创新运用锯齿形幕墙,实施“室内空间室外化”的理念,将阳光和自然带到建筑内部,并引入多种文化、艺术、生活与社区等元素,成功将项目打造成为集品质商业、文化办公、艺术空间为一体的优秀城市综合体。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是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标志项目,设计中秉持打造包容、开放、体现大国风范的展示窗口的功能定位,通过盘活废旧资产,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最终将项目打造成为对外展示国家文化内涵、发展成果,并兼具办公、会议及学术研讨等实际功能的建筑实体。项目获评2019年度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优秀案例。

地铁站“微更新”变身“城市客厅”

住建部于2021年出台政策,明确提出禁止“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开发,推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微更新”已经逐渐成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新趋势。
“微更新”是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工程量少、耗资少的小规模改造,让老旧街区重新焕发活力。这种“小修小补”式的建设虽然涉及的范围小,却能解决公众和城市的实质问题,是一种“渐进式”的、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更新方式。

2022年底,北京市发改委批复菜市口、北海北、崇文门地铁站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实施方案,此次改造也是北京地铁站首次试点城市更新。作为以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为主业的企业,城建设计创新实践,积极践行“微更新”理念,塑造便捷宜居魅力空间。

北海北站的改造“痛点”集中在功能布局不合理,空间利用低效,地铁站口6.5米高大风亭位于地块中央,阻隔了站前广场与西侧龙头井微公园的连通共享,以及地铁站出入口紧邻三岔路口,存在人车混行的安全隐患。同时,地铁高大风亭与周边古城区风貌不符,整体形象不佳。

城建设计团队以“微改造”、“微更新”理念为指引,通过将地铁风亭高度由6.5米降为1.2米,并将风亭改移至临街绿带,与周边绿地实现融合消隐。将地铁出口改向至地块内侧,避让三岔路口,有效缓解人车混行问题。地铁风亭设计中,充分融合附近建筑多为硬山屋面、灰砖黑瓦的传统民居风格,风亭造型采用四合院倒座房形式,着力复原附近街巷原始风貌,传承历史文脉。

北海北站的“微更新”,在城市古文化区实现了地铁车站与街区的有效融合,贯通了地铁集散广场和公园活动空间,实现居民与乘客错时共享、功能兼容,优化人行动线、集约利用城市空间,成为地铁站实施城市更新的典型范例。

老小区改造赋能美好新生活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是国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的核心构成,也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城建设计深入探究老旧小区后续功能性问题,并开展了以京棉老旧生活区改造、双井街道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东城区法华南里老旧小区改造等多个示范项目实践。

实践中积极探索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工作标准化、体系化合作模式,推动项目充分享受政策红利,达成多方共赢,支撑未来长效治理的效果,真正使老旧小区纳入市场逻辑,恢复正常社会结构,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

双井垂杨柳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是双井街道2020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也是北京市为数不多采用外套式加固进行楼本体改造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涉及10栋楼本体和3万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改造,其改造规模和技术手段均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项目在外套式加固的设计环节充分考虑了利用新增空间解决合居户卫浴功能成套化的居民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水电条件的预留,为居民二次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大大提升了居民获得感,为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有益借鉴。

法华南里老旧小区改造是积极尝试以物业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试点工程,设计内容是对法华南里东区的8栋老旧住宅楼进行节能综合改造以及楼体周边公共空间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涉及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室外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设计团队对核心区控规及街区配套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形成独特的定制化改造清单,既统一了上位语境又无缝衔接了周边条件和居民诉求,通过将周边地缘文化特性和体育发展背景相融合,制定了属于该项目独有的建筑风貌形象及公共活动空间,获得了居民的普遍认可。

平谷老旧小区改造位于平谷区滨河街道和平谷镇,涉及到五个小区30栋楼,楼内上下水管老旧渗漏、楼道公区环境破损杂乱、集中活动场地使用效率较低空间品质较差。设计团队通过前期细致的入户调研及居民访谈,充分了解居民需求,根据民生痛点问题以及批复资金进行了定制化的改造清单,获得居民及属地政府认可后,遵循低成本,高品质的原则,依靠细腻的设计来打造社区公共空间体验感。针对本区域最大的闲置资源——锅炉房,改造以补足周边社区缺失功能为目标,引入社会资本,植入社区商业和便民服务设施,打造出包含老中青幼四代融合的娱乐设施体系。

科研创新探究行业发展

城建设计在城市更新领域积极探索实践的同时,下大力度开展经验总结和科研创新,强化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由城建设计编著的《城市更新综合解决方案》即将出版发行。该专著系统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政策理念,率先提出了城市更新工程五大分类体系,并结合

近十年来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实践经验,全方位展示了城建设计完成的30个城市更新经典项目,专著的出版也将为推动城市更新行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如何将古都北京的历史风韵与城市更新融合推动,在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力争更好传承历史文脉,是城建设计专业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0年1月,由城建设计旗下北京住宅院与清华大学共同主编的《北京老旧小区更新研究》出版,该专著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出版、纵览一座城市老旧小区前世今生的研究成果。书中对北京老旧小区更新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并开展了体系化思考和探讨,积极为未来北京老旧小区更新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该成果被评为2021年度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一等奖。

受北京市住建委及规自委邀请,北京住宅院还参与编制了《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从建筑材料、风貌样式、院落格局等多个方面对老城内的传统建筑修缮改造制定了相关标准。

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北京住宅院高效推进东城区钟鼓楼周边10个共生院落申请式退租及恢复性修建项目,设计团队秉承“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理念,在保持院落及胡同的历史风貌、原肌理和格局,延续中轴原空间尺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实践“共生院”模式,一院一策、自下而上,让老城在整体更新中焕发活力。

打造城市更新新样板,激活首都发展新动力。未来,城建设计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城市更新行动”,不断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切实用优质的设计能力,服务城市的优化与迭代,让千年古都在保护和更新中谱写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