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资讯>城建设计
城建设计助力杭州之江路隧道全线贯通
时间:2025-10-30
【 字体:

近日,“全国市政隧道穿越国家级文保单位数量之最、实施难度之最、保护要求之最”的之江路输水管廊及道路提升工程(之浦路—复兴路)全线贯通。城建设计旗下北京城建勘测院承担了第三方监测(东段)及穿越相关重点文物监测工作,为这条城市地下“钢铁巨龙”的顺利贯通构筑起坚实可靠的安全防线。

作为连接钱塘江与西湖景区的重要纽带,之江路输水管廊及道路提升工程的建成,对优化之江路沿线交通组织,提升杭州城市基础设施能级、打造沿江立体交通路网和水网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监测,为隧道贯通保驾护航。浙江省“千项万亿”项目之一——之江路输水管廊及道路提升工程隧道项目集输水管廊、交通隧道、道路整治于一体,全长6.3公里,紧邻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以及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项目所属的之江路工程隧道全长约5.6公里,地质条件复杂,主线盾构需穿越多种软硬不均的地层。

北京城建勘测院作为第三方监测单位,肩负着对工程东段全线关键环节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监控的重任。面对工程穿越多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地质条件复杂等挑战,勘测院明确数据上报时效要求,配齐专业监测设备,对基坑施工、盾构掘进、周边环境变形等关键环节进行严密监控,提供了数以万计组的有效监测数据,确保监测工作与盾构施工高效协同,为工程的安全掘进筑牢坚实的技术根基。

文物守护,为千年古塔建立“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在之江路隧道贯通工程建设中,盾构需穿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和塔。杭州六和塔作为砖木混合结构古建筑,对地层振动的敏感度远超现代建筑。据相关部门分析,之江路工程北线盾构侧穿六和塔时,与塔基边缘最小水平净距为38.25米,两者竖向间距为39.03米,对六和塔的监测是重中之重。

在六和塔监测项目中,北京城建勘测院项目技术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新型监测点装置、全自动实时监测平台等创新技术,对六和塔进行全天候精密监测。有线磁致式测缝计、有线智能倾角计、弦式应变计像神经网络般嵌入塔体,时刻感知着古塔砖木结构的微应变,经过24个传感器将实时数据传输至监测设备。同一时间,施工团队实时监控着盾构掘进参数,并根据六和塔监测数据随时调整盾构机掘进的“姿态”,确保文物安全。

创新应用,智慧监测系统让文物“会说话”。在文物建筑上安装监测设备,通常面临“测不准”与“不好看”的两难困境。传统监测点体积大、数量多,不仅影响古建筑的整体风貌,还可能对文物本体造成损伤。为破解这一难题,项目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新型二合一监测点位装置,并配套构建了六和塔文物智慧监测系统,在精准掌握古塔健康状态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隧道贯通施工对文物本体的干预,实现文物保护与监测技术的深度融合。

其中,新型监测点位装置集沉降监测与水平位移监测功能于一体,体积小巧、造型古朴,能够巧妙地“藏”于塔身,既确保了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又避免破坏文物历史风貌与景观和谐;与此同时,六和塔文物智慧监测系统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自动采样,最高采样频率可达每5分钟一次,海量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一旦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波动,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机制,通过微信通知第一时间将信息送达管理人员,实现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警”的跨越。

在六和塔监测过程中,施工及管理人员可通过该监测平台实时查看塔身各项结构数据,及时调整盾构参数,科学指导盾构掘进施工,为精细化施工与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该六和塔健康监测平台已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为我国砖石古塔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

目前,工程所有盾构区间已实现全线贯通,基坑工程全部完成。之江路隧道预计于今年12月正式通车。在北京城建勘测院的有力护航下,第三方监测工作已转入工后监测阶段,将持续守护工程运营初期的结构安全。

从毫米级监测为隧道贯通锚定精度,到持续升级监测技术、积极探索创新应用路径,城建勘测人的专业素养,深植在每一次严谨的数据分析中,也印刻在每一项创新技术的探索里。未来,北京城建勘测院将继续提升技术实力,以“精准检测+数字管理”护航工程安全,为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安全运行贡献力量。